您好,欢迎访问汨罗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

用户登录 注册
管理员登录

服务热线

0730-5606678

扫码立即沟通

当前位置:

首页

>

新闻资讯

>

中心动态

>

正文

湖南农业这场“翻身仗”是如何打的

“鱼米之乡”是湖南最响亮的标签之一。

“湖广熟,天下足。”在大家的印象中,湖南水稻产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位。

从种子来看,有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;从科研来看,湖南有农业“院士天团”……

▲湖南“丰”景如画。(图源:今日永州)

2024年,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(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)的专家带队,对湖南的村庄和农户进行了抽样调查,形成的深度调查报告《湘村调查(2025)》近日出版。

该书披露的调查结果,展现了有些“不一样”的湖南农业“基本盘”。

 

盘盘湖南农业的“家底”

有个事实需要澄清的是,湖南虽然是农业大省,但农业资源并不占优。

湖南历来有“七山一水二分田”的说法。截至2023年,全省耕地面积为6223.2万亩,人均耕地仅为0.95亩,为全国平均水平(1.38亩)的69%。

湖南以占全国3.1%的耕地,生产了占全国4.5%的粮食,其中稻谷占全国的12.2%。湖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调出稻谷的两个省份之一。

由此看来,湖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。 

▲常德市安乡县深柳镇蹇家渡村晒谷场(李朔/摄)。

世界银行将经营规模不足2公顷(30亩)的农户定义为小农户。根据这个定义,湖南小农户的比例超过95%,依然呈现“大省小农”的突出特征。

但随着土地流转,全省耕地经营规模50亩以上的农户所占比例虽不到2%,但其耕地经营面积占全部经营面积的近50%。这说明,规模经营已成为湖南农业生产的重要变革方向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据《湘村调查(2025)》显示,湖南的农地规模经营不仅不存在所谓“非粮化”现象(比如种经济作物),还表现出“趋粮化”特征,这说明农户种粮食的积极性比较高。

根据样本调查,湖南省务农人口样本的平均年龄为62.6岁。从样本受教育程度平均水平来看,初中学历人数最多,占52.9%。

▲常宁市罗桥镇三角塘镇瑶塘村农民正在查看稻谷长势。

从农村18岁以上劳动人口工作情况来看,湖南省样本地区全职务农人员的占比达43.21%,兼职务农的占比达28.80%,全职非农的占比为14.68%。这说明,农业在我国劳动力就业中,占有重要地位,仍然是很多人的生计来源。

今年1月,湖南省两会召开期间,观潮君在系列高端访谈《动能湘对论》中,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。魏后凯说,目前湖南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、农产品大省,还算不上是农业强省。

从全国来看,很多种植业还是小规模经营,建设农业强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。同理,湖南建设农业强省,也不可能短期就能实现。

▲长沙市望城区开天渔业养殖区。

其实,“鱼米之乡”的名头之下,我们有更多的农业省情需要了解,也需要正视;“先天”不足,更需要后天努力。

 

上半年打了“翻身仗”

让人有些意外的是,湖南作为农业大省,第一产业(农、林、牧、渔业)增加值的增长速度,曾长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
观潮君梳理公开经济数据发现,最近15年,湖南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有8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仅有4年,另有3年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。

但今年上半年,湖南打了“翻身仗”。

据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,上半年,湖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759.68亿元,增长4.0%。

这个增速,不仅创下了本省近3年来的新高,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,居中部六省第一。在“先天”不足的背景下,这个成绩实属不易。

▲裕湘食品生产车间。

今年上半年为什么能实现逆袭? “这主要得益于政策的推力、产业链的拉力、投农的引力。”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相关负责人说,这“三力”形成合力,推动湖南第一产业在今年上半年走高。

近年来,湖南出台了支持粮食、生猪、蔬菜、水果、家禽、设施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硬举措,形成政策矩阵,系统化推动产业发展。

农业领域的政策从制定出台到产生实效,需要一个过程,必须遵循自然规律,比如生猪需要六七个月才能出栏,水稻要生长100天左右才能收获。这些政策势能,在今年上半年得到了集中释放。

另外,省农业农村厅研究推广“六增两控”高产技术,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,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在这些因素加持下,1819万亩早稻获得丰收。

上半年,湖南夏粮总产量达46.7万吨、增长1.8%。

▲7月6日,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四马桥镇金狮头村,农民驾驶机械收割早稻。

农产品加工业既与第一产业紧密相关,也是壮大农业产业链条的重要手段。

“长期以来,湖南的农产品是猪带毛卖、谷带壳卖、鱼带鳞卖,卖的是初级农产品,加工水平不高,导致卖不起价。”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曾球说,经过多年努力,现在农产品加工水平得到提升,进入市场的农产品有了更高的附加值,能获取更高利润。

 

如何继续走高

湖南如何乘势而上,将上半年第一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延续下去?

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,要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是个宏大的命题,观潮君试着从几个具体的点来说一说。

《湘村调查(2025)》有专门一章,来介绍“推动湖南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”。

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、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。而湖南的现实是,以家庭为基础的农业经营,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而散、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。

农业向工业化模式方向发展,是一个破题之策。工业化模式,需要追求规模。

但《湘村调查(2025)》建议,湖南农业规模化也不能贪大求全,需要讲究适度规模。

比如观潮君曾报道过的岳阳县“211”模式,即夫妻二人承包100亩田,年纯收入10万元,这就是适度规模经营的一种模式。

▲岳阳县“211”适度规模经营示范户种植基地标牌。

湖南不仅是“鱼米之乡”,也可以说是“猪米之乡”。

今年上半年,湖南生猪出栏量为3145万头,居全国第二,仅次于河南。

对于生猪产业而言,第二产业的发展能带动第一产业。

湖南省生猪产业协会秘书长彭英林给观潮君算了一笔账:正常情况下,养殖环节一头活猪的利润约200元至400元;但如果做好肉品分割和精深加工,一头猪的利润可以超过1500元。

如果有高利润,就能更好地“反哺”到养猪户。

▲新五丰公司生猪养殖场。

今年上半年,湖南的猪肉出口量同比增长22.4%,出口量排全国第一,占全国的32.5%。也就是说,全国出口猪肉的近三分之一来自湖南。

如果保持这种增长势头,正如网友说的,“你可以给猪插上翅膀”。

“湖南生猪产业正从‘运猪’向‘运肉’转变,是疫情之后首个向新加坡出口猪肉制品的省份。”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处处长武深树说。

当然,能给农业带来更大转变的,还得靠科技等。

某种意义上来说,建设农业强省就要跳出农业看农业,在三产融合中,以第二、第三产业反哺、拉动、倒逼第一产业的转型升级。

▲7月14日,常德市璟农堂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飞手李威正在操作无人机。

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古川建议,要坚持用科技手段,来对冲农业领域的不利条件和风险。

湖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周静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,“要强化科技应用,发展‘数字农业’,在精准种植、灾害预警等领域,大力推广便宜好用的智能设备。”

“说一千道一万,农业农村工作干得好与不好,最后还看农民的钱袋子鼓不鼓。农村建得再漂亮,路再怎么宽,但是农民手上没钱,是不可持续的。”湖南省农情分析研究中心欧阳月祥认为,有一个中心点不能变,那就是农民增收。